《生活与哲学》教学小感

发布时间:2019-05-12浏览次数:54

《生活与哲学》教学小感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其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更好地完成课程的主题和任务,《生活与哲学》课堂应该弥漫着体现学科特点的独特“味道”。

一、生活味

哲学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社会实际生活。因此,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理论之树怎样才能常青?理论必须脚踏现实的土地,立足时代的发展。离开了实际生活,理论就没有根了,就变成灰色的了。只有来自生活的理论,才能解释和说明生活,才能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构建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生活与哲学》成为一本有实效性的教材,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编写的基本追求。教材贴近实际生活的这一重要特点,也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哲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也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来深化和真正理解、把握这些理论!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堂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就会以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只是某种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无关的书本上的东西,就会导致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敷衍了事。

课堂教学中要以实际生活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生活化主题,无论是知识引入、情境设计,还是活动安排、问题切入,都密切联系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耐人寻味的生活中的材料或问题,帮助和启发学生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具体、生动、丰富、多彩,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触人感官,动人心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就将焕发生机和活力,充满魅力,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生活需要哲学,学好哲学,将终生受益。

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与哲学》课堂应该具有浓浓的生活味。

二、哲学味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哲学是智慧之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哲学作为一门智慧性学科,不仅仅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的学问,是通过探究“为什么”追求规律和真理,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具有本原性和终极性。“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哲学就是通过这些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本原性和终极性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哲学具有思辨性和逻辑性。哲学是讲道理的,哲学问题需要思辨地回答。给出一个哲学观点,就需要强有力的思辨理由和论证推理。思辨性和逻辑性是其重要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哲学是人学。它的关注对象是人,其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某种人”,而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独立性,能有自己独立思想,拒绝一切灌输、支配和思想专制等。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也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开思维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哲学思维训练和培养,运用分析和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生活的事例中逐步掌握所学的哲学观点和原理,提高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探究和争辩,让理性思辨绽放魅力。教师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性和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及时发现、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总结、归纳所学的哲学观点,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弄清所学的哲学观点和原理,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和获取知识与智慧,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听命于权威。西方哲学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也就是思想自由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思想史上以伦理治国的摹本,人类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正义”的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可以给学生讲讲黑格尔的辩证法,讲正反合的思想,讲形式逻辑;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人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倾听哲人、与哲人对话、和同龄人共思,去寻求内在精神的满足与意义,去勇敢地批判与创建。

充满哲学味的课堂,教给学生的,除了一个知识世界外,还将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世界的深思,力求去发现自我的价值,建构起一个极具个性的“意义世界”,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内在的德行更完满、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更深刻的人。充满哲学味的课堂,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哲学味是哲学的“本味”,《生活与哲学》课堂应该具有浓浓的哲学味。

三、时代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每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都要体现时代要求,都要贴近时代,都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贴近时代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体现时代的精神,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离开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探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的确如此,历史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说服力。因此,贴近时代,对于《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从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现实中,汲取鲜活的时代素材,让课堂教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更好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科特点决定了《生活与哲学》课堂应该具有浓浓的时代味。

生活味、哲学味和时代味充盈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才有生命力、才有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引领学生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