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9-05-12浏览次数:79

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05-07 09:58

                         作者: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赵蒙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并于2014年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是对之前有关政策主旨的升华,课程思政则是党的政策催生的教育理念,它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为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程和课堂搭建了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受制于原有的路径依赖,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蜕变为思政课程,至多是2.0版的思政课程。为了强化思政课程,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建立或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行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的对接制度、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足额供给专项经费、构建思政课教师上升的通畅通道等。这些策略无疑能够对促进课程思政的切实进展发挥作用,然而,如果单纯通过思政课程、依靠思政课教师去实现课程思政,不仅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曲解,还会大大制约其效果,难以完满地达成预期目标。

  课程思政衰变为思政课程,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施模式的强大影响,思政课程通常把思政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意识形态浓厚的政治观点的灌输,有时还可能添加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党史或法律常识方面的内容。诚然,这些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这种自我缩减的做法把思政教育从德育中孤立出来,割裂了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切身生活产生了疏离。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其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而政策或法律文本是高度凝练、抽象、严谨的文字表述,远远超越了一个个具体人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思政课简单地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势必让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自己没有关联,甚至产生厌恶抵触情绪。由此可见,单一的思政课程不仅导致思政教育成效不彰,而且会导致育人目标落空。

  当下,适度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提高思政课及其任课教师的地位作为强化思政教育的直接手段。思政课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足够教学之用,同时他们通常阅读面广泛,知识广博,所拥有的一般性文化知识也足以应对教学之需。但是,职业教育是与众多行业职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具有异常丰富的专业差异性,且不同专业之间近乎完全隔离,换言之,思政课教师对于专业技能知识与教学方面,其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尤其是对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难以独立担当课程思政的重任。

  但是,思政课教师不能独力承担课程思政的重任,并不意味着否定其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念嬗变,预示着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概念走向了宽广的大思政概念,这是脱胎换骨式的重构。重构的要义是超越单纯阐释文本知识、依赖课堂讲授的学科思政教育模式,转而在立德树人的大格局下设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虽然远离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但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筑构,其实质上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譬如近几年中央有关文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既是适应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国策,其强调产品质量又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见,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需要进行大力改造,应结合学生的真实需要锻造其知识点含义与表达方式,使之与学生生动的日常生活、普遍道德的养成、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等水乳交融,有机融入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德育课、教育教学管理等育人生态圈。同时,职业院校的各类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都应贯彻课程思政的原则,把思政育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高级要求与点睛之笔,深挖本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与思政教育的关联,自觉地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这样思政教育才能具备浓厚的底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生活思政、叙事思政、情感思政、专业教学思政等理念的引领下,有效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感,为他们人生智慧的成长添砖加瓦。概言之,只有在立德树人的基本框架下重塑思政课程、构筑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并把思政课程整合进课程思政的架构之中,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的。

  要构建大思政教育的模式,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进行相应变革,围绕课程思政打造课程教学共同体是基本进路。高职院校应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遴选合适的课程思政带头人——不一定是思政课教师,帮助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给予团队成员合理的报酬,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树立课程思政优秀团队的榜样等。带头人总体负责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把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或文化基础课教师整合在一起,还可以吸收班主任及其他教育教学管理系列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制订活动方案,常态化、规范化地开展共同教研、合作开发校本思政课程、相互观摩课堂教学等活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立德树人为共同愿景的思政教育社区,它不改变高职院校现有的组织结构,而是一种跨院系、跨部门、跨专业的新型共同体。这一组织变革能够助力课程思政摆脱思政课程的路径依赖,开辟大思政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