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哲学》课堂从“枯燥无味”到“津津有味”

发布时间:2019-05-12浏览次数:49

让《生活与哲学》课堂从“枯燥无味”到“津津有味”

                      

                              作者:王秋月

摘要: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无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这门课程,更快地找到学习哲学课程的乐趣,让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哲理性很强的课程,特别对涉世未深的高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教好,如果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就绝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使哲学课上得生动而富有实效、活泼而又不古板呢?如何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呢?
    一、潜心锤炼教学语言,用美的语言激励人、感染人
   哲学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生活画卷,揭示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但由于认识上、思维上的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若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则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通过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言简意赅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引导学生进入瑰丽的知识殿堂。如在分析唯心主义世界观时,可举以下例子:贝克莱是英国的大主教,著名的哲学家,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一个公式:“存在即被感知。”他曾说:“我说我书写用的桌子存在,就是说我看见它,摸到它。”于是有人问:“贝克莱先生,按你这么说,当你站在悬崖边时,面对着是峡谷,难道你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了吗?”贝克莱说:“哦,不错。”“那好,你就往前走吧。”在寓教于笑声中,寓讽刺于笑声中,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其中的道理,贝克莱唯心主义理论是愚蠢可笑的。
    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艺术修养,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增强《生活与哲学》课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二、课堂要立足实践、立足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哲学源于生活,又用于指导生活。所以我在讲课过程中就尽可能避免就理论讲理论,避免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尝试利用学生的身边小事,让学生明白有关的哲学道理。多提一些应用型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曾有人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生活与哲学》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实境中感悟。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不断反复诠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体味哲学的思辨之美。激励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讲授《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创设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我这样导入:“5.12”汶川大地震中,有头猪被埋了36天。被挖出之后,见到主人时,听说他还流下眼泪。被称叫猪坚强。在这36天中,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头猪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要吃东西。得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我接着问:刚才这几位同学的猜想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些都是动物本能的反映。这个时候,我紧扣教学内容,提出动物脑与人脑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在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枯燥的《生活与哲学》课堂上牢牢地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思考: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有没有意识?意识是不是人特有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可见,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引诗法
    引诗法就是教师运用一些传诵千古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来说明和揭示深刻的哲理。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抽象思维,是高度概括的思想,而诗词则往往用形象的思维、优美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时,可引用“物兴歇者自然”来说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如在讲“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时,可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来说明;再如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时可用“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来说明。总之,通过这些诗句的描绘和渲染,不仅可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可使晦涩的观点变得浅显易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成功变抽象为形象,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感情表达的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师生之间应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能生硬地强求甚至强迫学生去做这个、背那个。教师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应居于主导地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喜欢这个任课教师,从而带动学生学习哲学课程,形成积极、主动、自愿的学习态度。其次,学校图书馆应该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阅图书。一些除哲学教材之外的和哲学相关的书,应该齐全,特别是国内外哲学名著,让学生做到泛读和精度相结合,不仅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而且锻炼思维,对哲学的理解深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要把枯燥无味的哲学课堂上好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课堂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上下工夫外,还有很多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多思考,多探索,虽然探索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但我们始终应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让《生活与哲学》课堂变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