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论教研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教研会议

发布时间:2022-09-26浏览次数:95

2022923日下午1520分至1600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概论教研组在茂名校区慎取厅开展听评课活动。公开课主讲是李玉娟老师,上课主题是教育部指定十七讲内容中的第二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本次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梁秀秀老师主持,教研组成员李坤凤、吴玉梅、梁任权、陈荣光、朱朝阳参会,唐丹丹老师、督导室陈东超主任也全程参与本次听评课活动。

当日下午与会人员听完李老师的公开课后,随即就地(慎取厅)开展评课,评课环节先由主讲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自评,然后参会人员点评,最后教研组长总结。绝大部分参会人员对本次公开课评价较高,认为这是一节有激情、感染力强的优质课。以下是本次评课实录:

主讲人李玉娟:这学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开学前,教育部指定的专用课件还没下达,所以开学前三周,已按教材授课了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在第三周,待学院商议后,要求用第二周接收到的教育部制定的课件上这学期的课程。因此,从第四周起,我对所有授课的班级都转换到指定课件进行学习。但教育部对这门课的课时安排是48课时,即给每个专题的授课时间约为3个课时,而目前我们学校只安排36个课时。加上,指定使用的课件理论性强,内容跨度大,课件又不能给学生下载,学生要集中精力跟着老师课堂思路进行听课的过程中又没多余时间做笔记,期末考试是知识点闭卷方式考查还是开卷考察等诸多顾虑之下,决定这周先把《专题一》对应的第八章,《专题二》对应的第九章内容,每个班每周两节课分别以PPT分解式加思维导图导学《专题一》与《专题二》内容。借公开课,当个“新课件”的使用教学试验品,检测自已的授课方法及汲取同事们的智慧去如何用好这个新课件,上好课,保证与教育部对这门思政课程要求的一致性。下面,我说一下,今天下午的授课思路及不足之处:

第一节课先讲授专题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同学们在教育部指定的课件上,对比之前已讲的教材第八章的内容,进一步厘清和掌握这一思想的总体框架及书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同时,《专题一》里有一些内容是与《专题二》有关联的,故让同学们带着《专题一》的问题,积极专注地在第二节《专题二》授课过程中找答案。例如以“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主义”这是知识问题导向式的设计环节。

在进行第二节课前,利用休息时间,以学生喜闻的方式,听歌《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进行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育人目的。歌词里有六问“现在的青年还能吃苦吗?现在的青年有事真上吗?现在的青年真的社恐吗?现在的青年总是emo吗?现在的青年让你破防了吗?现在的青年有理想吗?”,让学生内心反问自已如何回答这几问。这“六问”刚好契合第二节《专题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某些内容,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作为梦的主体,在此梦已进入不可逆转进程中该如何助力?学生带着内心“六问”的作答进入第二节《专题二》的学习。这是一种情感问题式的价值导向式的设计环节。

基于第一节的铺垫,在第二节《专题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授课上,大部分学生会因第一节尚未解决的知识问题及情感问题而被调动起来。第二节课的授课思路:主要是顺着指定课件在讲的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例子去诠释理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选择一些内容拓展,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用意及宣传我校的亮点做法“仁义礼智信”;如“四个时期”和“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关系;如以时间轴方法,引导学生用大历史观角度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最后,课程结束时,以作业思考的方式,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一篇讲话内容,及结合之前钉钉群给学生阅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面具》的文章,去引导及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再次拷问现场的学生,反思“他们如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结束第二节课。

不足之处:一,受课时因素,只能采用“只提问不需回答的方式”去时不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未能现场检测学生的上课效果。再有,就是有一些内容压缩了,未能展开详讲,但为了保证授课内容的质量与完整性,只能钉钉群下发思维图作为兜底方法,辅助学生课后自我学习。二,对《新课件》内容的处理上,还不够有的放矢。

参会人员评课观点:

朱朝阳老师:李老师的课声音洪亮,备课充分,知识点详尽,并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逻辑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中国梦,必由之路”等注重细节讲解,讲得非常精彩,受教了,学习了!

李坤凤老师:李老师在教学上很用心,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制作的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亮点。第二,将教育部下发的新课件与教材比对,去融合两者,去解决学生怎样处理课件与教材的问题。而这堂课需要加强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授课结束后,在PPT后面再展现思维图,让学生得以全貌回顾课程知识点。第二,整堂课互动少。最后,借此机会,抛出一些问题,现场各位老师一起思考:1.新课件理论性强,如何增例子,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2.如何处理课件与教材的关系?我们是不是也像李老师那样去抠教材与课件?毕竟新课件内容跨度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先把教材内容放一边,这学期主要围绕教育部下发的课件内容来授课?如果是,怎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毕竟,根据要求,当前新课件还不能供学生下载。同时,新课件里的一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而李老师采用思维图是一个不错的想法!3.这学期这门课考试怎么考?只有尽快确定这些答案,才能更好让老师们放下诸多顾虑,讲好课程!

梁任权老师:李老师这堂课的感觉,像流水账的授课方式,顺着指定课件的每一页去讲。还有授课语速快。当然,我自已拿到新课件也是只有一二周。总体来看,新课件内容之间的跨度大,佐证材料多,有时候,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讲什么内容了。所以,如何把握它们的连贯性,衔接性,以简化的逻辑向学生传递课件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要处理好的问题。

陈东超主任:我不是思政专业的老师,但我知道,要上好大班的公共课,是不容易的事。对于李老师这堂课,我个人觉得很好。有三大亮点:第一亮点,达到公开课评课的五个标准。第二大亮点,她对课件内容很熟练,透彻,课堂信息大,表达能力强,教学基本功过硬。在教学课程中,富有感染力,有自已的特色,如引用歌曲《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进行隐喻式的思政育人:“我们老师的样子,就是幼师的模样!我们学生的样子,就是幼师的模样”。第三大亮点:我坐在最后一排,一直有观察学生的上课表现。现场的学生都认真听、思考问题。而李老师在整堂课中,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吴玉梅老师:李老师这堂课真得很用心!内容很充实!我现在的进度跟李老师的一样。我在没拿到新课件之前,是以分组讨论方式授课的。但在指定以新课件授课后,我取消了原来分组讨论的上课方式,因为现在课时少,进度紧。要保证17个专题能讲完,我们还是要尽快与教务部沟通,如何补够教育部规定的课时,以便我院思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题》授课。

陈荣光老师:我说一下自已的看法,这节课,李老师的优点有三个:第一个是有激情、形象和蔼。第二个是内容丰富、信息大。第三个是思维导图。有一处,说不上是缺点,就是关于道路模仿别人这里,我听得不是很清楚。

梁秀秀老师:优点有三:第一,案例丰富、声音洪亮、关注新闻,积累素材。第二,有价值引领,体现知识与价值统一。第三,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进行,其中大问题与小问题交织一起,去引导学生。缺点两处:一是,语速快。二是,每个大问题结束后缺乏概述。

最后,教研组长梁秀秀老师就如何上好教育部指定的十七讲课件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一、要多加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已知知识点、未知知识点、感兴趣的知识点及疑惑的知识点,教学只有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方能启智润心。二、要多读原著悟原理,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等;三、要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深耕十七讲课件内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教研活动现场

课堂教学现场







(评课实录部分由李玉娟提供,梁秀秀负责本文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