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庐山市政府、江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协办,白鹿洞书院承办的第二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举办,7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方绪银应邀参加研讨会。
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朱康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庐山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国宏,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杰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史桂春先后致辞。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在致辞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心学”、“知行合一”这些理念已经进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之历史进行重新评价、深度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心学主流是以“实”为主的,应当改变以往中国思想史对心性论“唯心”的定性和评价。会议认为,共产党人“心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第二个结合”的成果结晶。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韩国安养大学孙兴彻教授,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雷蒙德·黄,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杨早副教授、关启匡助理教授,美国美利坚大学雷吉娜教授,法国承信中医学校马修博士,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尼迪亚·法蒂玛·费拉罗蒂研究员等介绍了实学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中国传统气学和心学同现代意识科学之间的关系。与会中国学者就“心性实学”、“心学”的历史溯源、中医文化中的“心-身”影响理论等领域进行了探讨。
方绪银特聘教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为题小组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等重要讲话中,至少有10次论及“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个概念,只不过在不同语境中采取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等不同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中所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两大要素。由此可见,读懂“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对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明确在“第二个结合”中构建共产党人心学体系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来揭示“人的基本特性”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特质禀赋”,是对中华传统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新境界,使我们可以对传统心学中的“良知良能”等核心价值理念作出科学解释,从而大大拓展了“第二个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学术创新,特别是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系,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具有解放思想的引领作用。


